返回網站
· 編委文章

〈忠誠〉--- 港灣社編委會 學生委員 萬利

 「忠者、中也,至公無私。忠也者、一其心之謂矣。為歷代儒客推崇。」回望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,忠誠被人們歌頌、讚揚。但隨著時代進步,儒家思想逐漸被摒棄,人們認為忠誠是愚昧無能、不合時宜的。看似言之鑿鑿,但真的正確嗎?儒有忠信為甲胄,禮義為幹櫓,若無「忠」,人們便失去擔當;若無「誠」,社會便失去信任;忠誠是人們的基本德行,是保護社會運轉不可或缺的盔甲,上至達官貴人,下至黎民百姓概莫如此,弘揚忠誠的美德,我們責無旁貸。

  於國家而言,忠誠是建功立業的前提。古語云:「忠誠所感金石開,勉建功名垂竹帛」,古人歌頌忠誠,為國盡忠以成就功業載入史冊而流芳百世。一個朝代、國家的興盛都離不開忠誠之士的輔佐。如戎馬一生的霍去病抱著「許國忠誠切,謀身寵辱輕」的態度在面對匈奴的侵犯時主動請纓,面對利益與誘惑不為所動,為國憤然殺敵,視國難為己任,曾言「匈奴未滅,何以家為?」憑借一腔血氣驍勇,在茫茫大漠里奔馳殺敵,以對國家的忠誠打了一場場漂亮的戰役。
  
  於社會而言,忠誠是首要的政治素質。「自從繡紱解麒麟,一片忠誠只為民」的徐特立在革命失敗,許多黨員離開或選擇投敵時毅然加入共產支持毛澤東,但與其對比的是,當今社會對「忠誠」二字有著非常「利己」而非「為民」的表現。不少官員高喊為民服務的口號,高談為社會努力的闊論,高舉為國捐軀的大旗,實際為以利益出發的「偽忠誠」、「假忠誠」。例如曾作為人民黨員的湯建偉借拆遷工作之名進行貪污,利用職務之便進行受賄,導致社會失去公義,階級差異更為嚴重,黨與國家必須懲治。

 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,忠誠是君子行立於天地自然之間的根本。岳飛精忠報國,諸葛亮盡責復國,屈原為國投江的故事被人們津津樂道,正因他們身上忠國、忠君、忠民的君子美德值得後人所宣揚學習。

  由此可見,忠誠雖細微且無形,卻有巨大而有形的力量,是我們為之所需,應弘揚歌頌的。